上半年全市市场体系建设工作有序推进
上半年,市商务委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主线,着力推动市场体系高标准建设,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聚焦帮扶工作,着力推进乡村振兴。加强统筹谋划。推动成立了市商务委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出台了《关于实施农村商贸流通“六大行动”全面助力乡村振兴的意见》,系统谋划农村商贸流通工作。推动消费帮扶。会同市乡村振兴局研究下达了45.55亿元消费帮扶年度指导计划,组织召开全市消费帮扶工作推进会及渝东北片区、渝东南片区消费帮扶工作座谈会,加强工作调度,推动全市上半年完成消费任务23亿元,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强化鲁渝协作。指导14个重点帮扶区县推进“十万吨渝货进山东”,加强进度跟踪督导,半年已完成任务1.83亿元,鲁渝消费协作产销对接会等活动筹备工作已全面启动,正有序推进。实施对口帮扶。推动组建了市商务委帮扶集团,成立了驻乡工作队,选派30名驻乡驻村干部成功进驻秀山县7个乡镇、23个村,对口帮扶工作走入正轨。
聚焦市场建设,完善商品交易市场体系。推进智慧菜场建设。制定《标准化智慧化菜市场建设工作方案》,组织编制了《重庆市智慧菜场建设导引》,组织开展建设指导培训,引入多家科技企业,为本地市场提供标准化改造、智慧化建设以及规范化运营服务支撑,落实政策支持中心城区推进11个标准化智慧化菜市场示范建设,已有3个菜市场完成改造并投入运营。引导市场优化升级。引导推动城区商品交易市场改造提升,指导渝中区、江津区申报开展商品市场优化升级试点,截至6月底,全市商品交易市场(含菜市场和农贸市场)数量达2177个,经营面积达323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9%、12.0%,百亿级市场达15个,龙头骨干作用凸显。持续推动市场集聚发展。注重市场集群打造,引导推动市场集聚发展,初步形成团结村、白市驿、双福、果园港、南彭等5个市场集群发展格局。加强部门协作,指导相关区县按照“一场一案”“一企一策”原则推动市场外迁,截至目前,中心城区43家市场已有32家完成外迁任务。
聚焦农村商业,推进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着力推进农商互联。推动项目实施主体农产品冷链流通率提高31%、产后商品化处理率提高30%,对补齐农产品流通短板、构建农产品供应链方面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启动农村商业发展研究。积极组织开展全市农村商业现状调查摸底,委托第三方启动《重庆市农村商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加强发展趋势和发展路径研究,为农村商业发展奠定基础。推进公益性市场体系构建。指导区县开展公益性农产品市场认定,启动市级公益性农产品示范市场创建,组织对市级公益性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示范区县进行自查验收,不断提高公益性市场占比和政府调控能力。统筹推进产销对接。推动构建农产品产销对接长效机制,指导区县积极开展产销对接活动,帮助集中上市的奉节脐橙对外销售,积极筹划组团赴青海开展产销对接活动,启动全国农商互联大会组展参展工作,不断拓展特色优势农产品销售渠道。
聚焦产业培育,推进蚕桑丝绸产业升级发展。编制《重庆市蚕桑丝绸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研究拟制《关于推动蚕桑丝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推进蚕桑基地建设、工业技改、品牌培育和产业多元化发展。突出科技推广。研发并推广智慧蚕桑养殖系统和全龄人工饲料养蚕技术,推动祥飞智能科技、江津汇田、知天而作等智能蚕桑研发企业百花齐放,在奉节、黔江等5个区县建设现代智能养蚕工厂20余座,智慧蚕桑养殖系统广受好评。强化协作发展。组织举办重庆市现代蚕业养蚕模式优化配置技术培训,强化技术服务支撑;推动“渝南绵广蚕桑产业带”纳入“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专项规划,与四川省蚕业总站共同举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现代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学术交流会,指导黔江区与宜宾市珙县签订蚕桑丝绸产业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推动成渝双城联动发展。
案例推荐1:
市商务委开展“助农销李 护农增收”消费帮扶专项行动
李子是目前我市仅次于柑橘的第二大水果产业,全市种植面积143.9万亩,跻身全国李子产区前三甲,已投产87万亩,年产量约68.8万吨,在脱贫攻坚、助农增收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今年,市商务委会同有关区县积极开展“助农销李 护农增收”消费帮扶专项行动,通过搭建平台帮销、展会推介帮销、鲁渝协作帮销、帮扶集团帮销、电商平台帮销、畅通物流帮销,努力打开脆李销路、助民增收。
一是搭建平台帮销。加入灯塔计划,与一亩田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进一步拓宽巫山脆李销售渠道。加入“走进原产地赋乡村振兴行动战略”,协调商务部流通产业促进中心邀请全国经销商参加脆李产销对接会。
二是展会推介帮销。支持巫山举办第五届巫山脆李采摘季开团仪式暨第二届中国(巫山)李子产业高质量发展峰会,开展神女恋城·红叶巫山”巫山县消费帮扶周系列活动,支持巫溪县举办“品原乡臻品赏巫溪美景”巫溪县消费帮扶周活动。
三是鲁渝协作帮销。支持巫山在山东省烟台市举行2021“巫山脆李、李行天下”品牌营销推介活动,对接山东烟台美峪葡萄酒公司,承接1000吨的加工量,目前已组织2车48吨到该厂去生产脆李白兰地。
四是帮扶集团帮销。市商务委开展巫山脆李进机关活动,动员机关食堂、职工个人积极采购巫山脆李。市文化旅游委帮扶集团组织成员单位采购、销售巫山脆李,市政府办公厅帮扶集团举办巫溪脆李直播带货。
五是电商平台帮销。在淘宝、天猫、京东、拼多多、邮乐购、苏宁易购、重庆市消费帮扶馆、832平台等各大电商平台上架销售巫山脆李,协调抖音、快手、花椒、火山等众多直播电商平台和社区团购参与,全力推进巫山脆李线上销售工作。
六是畅通物流帮销。支持巫山、巫溪建设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村里建设仓储基地,乡里建设集配中心,县里建设中转基地,组织邮政、顺丰等快递物流企业加大脆李揽收网点建设力度,脆李种植户基本能实现家门口投递。荣科物流脆李产地仓日商品化处理巫山脆李1000件以上,自脆李开园上市以来,累计处理发货2.2万件。
案例2:
扎实推进标准化智慧化菜市场建设
一是加强顶层谋划。市商务委对标准化智慧化菜市场建设高度重视,将其作为党史学习教育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来抓,专门召开委党组会专题研究部署、审定建设方案、细化工作举措、落实“六定”职责,有序推进实施智慧菜场项目建设。
二是注重系统推进。组织中心城区部分区县、相关市级部门及行业协会,分赴江苏南京、安徽合肥考察学习当地智慧菜市场建设,谋划建设标准及实施方向。在学习借鉴先进地区成功经验基础上,反复征求相关部门、行业协会以及市场营运方意见,及时印发《重庆市智慧菜场建设导引》,确保区县项目建设“有章可循、有章可依”。组织开展“公益性智慧菜市场建设培训班”,邀请多家技术公司讲解授课的同时,现场考察学习合川区希尔安、梨园路、别凡溪三个农贸市场,通过点面结合的方式,全面呈现智慧菜场建设及发展方向。积极对接杭州光影、上海亮悦、杭州阿里、上海中信、广东菜丁等5家技术公司,分别从菜市场标准化建设改造、智慧化建设以及规范化运营为我市智慧菜场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三是强化工作保障。下达专项资金560万元给予市场方资金补助,引导激励市场积极参与项目建设。制定《标准化智慧化菜市场建设工作方案》,明确项目建设期限及建设标准,落实市区商务主管部门、市场管理者的三级责任,完善工作机制、搭建微信平台,通过微信群、月报表、季总结的方式,及时开展建设调度,确保项目建设有效有序推进。
截止目前,中心城区确定的11个智慧菜场建设项目,已有3个完成标准化智慧化一体化改造并正式投入使用。智慧菜场示范建设工作引起各类媒体的高度关注,重庆日报、重庆新闻联播、华龙网、环球网、今日头条、封面新闻等十余家媒体对此进行了跟踪报道,多个新媒体平台转发,在全市营造了浓厚的建设氛围。该项目已被市党史办列入“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典型案例。
案例3:
重庆蚕桑产业进入智能时代
通过智能养蚕系统,将养蚕从第一产业过渡到第二产业,并通过产业链后端融合了第三产业,彻底颠覆了传统养蚕的理念与模式。使蚕茧养殖环节从传统的农民个体散养走入智能车间工厂化集中饲养,实现种桑和养蚕的分离,龙头企业通过收购桑叶而诞生了“桑农”这一新的职业,保护价收购使企业和蚕农、桑农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从而实现稳定增收。以奉节县为例,使用智能养蚕系统后,其养蚕周期增至15—19个批次,生产效率较传统养蚕提高28倍,所产蚕茧均可缫5A级以上生丝,蚕茧优质率同比提高25%,平均销售单价达62元/公斤,约为普通蚕茧均价的2倍。奉节县蚕桑综合年产值突破1亿元,带动5000余名贫困群众增收。
2021年4月,重庆知天而作农业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和中国丝绸协会在“2021全国茧丝绸行业产销形势分析会”上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智慧桑蚕养殖设备的技术推广、技术培训、相关行业标准的制定、相关技术的研发攻关、相关项目申报及专业书刊的出版等领域进行全方位合作,共同推动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6月,2021年中国茧丝绸行业智能化发展交流会在我市璧山区举行,四川、江西、江苏、广西等多省市行业主管部门、丝绸协会、相关科研单位的专家和桑蚕茧丝企业家代表参加,共同探索蚕桑丝绸产业智能化发展跨界融合创新。